增殖型鱼礁
适用于底播增殖并兼顾集鱼和生态修复。通过人工鱼礁的投放,在一定的海域范围内人为创造出或在原有环境基础上改善适宜于增殖品种生长、栖息、索饵、躲避敌害的区域,再将适宜增殖的品种底播至人工鱼礁区内,使其能够在大于自然栖息的密度下生长,以达到增殖的效果。
以小型、中型尺寸为主,单体鱼礁外径尺寸一般不超过4m。
目标生物特点:苗种来源广泛、稳定;底栖、活动范围相对较小,无洄游习性;目标生物种类:刺参为主;海胆、鲍鱼、脉红螺等品种也可。
集鱼型鱼礁
适用于集鱼,兼顾生态修复、底播增殖。通过人工鱼礁投放营造人工生息场,为鱼类、其他游泳生物(乌贼、蟹等)、贝类(脉红螺等)提供生长、栖息、索饵、躲避敌害的场所,从而诱导其向人工鱼礁区聚集,达到集鱼的效果,提升资源量。
以大型、中型尺寸为主,单体鱼礁外径尺寸一般大于3m。
特殊需求:产卵场的营造与目标生物相适应。鱼类、螺类为岩礁特性,乌贼为大型藻类特性。
修复型鱼礁
适用于珊瑚和大型藻类附着生长和移植,并兼顾集鱼、底播增殖。
以大型、中型尺寸为主,单体鱼礁外径尺寸一般大于3m。
景观型鱼礁
适用于海底景观造型,兼顾集鱼、生态修复。组装成人物、动物、建筑物等造型的人工鱼礁,表面生长珊瑚或大型藻类后,即形成独特的海底景观。
以大型、中型尺寸为主,单体鱼礁的外部尺寸根据需求进行设计。
生产型鱼礁
传统海面浮筏养殖模式向底层人工鱼礁或浮鱼礁的改进。将滤食性贝类的浮筏养殖和刺参、蟹、螺等品种的浮筏反季节暂养转移至人工鱼礁上,在发挥鱼礁增殖、集鱼、生态修复、景观作用的同时,提升其使用价值。
目标生物种类:滤食性贝类(牡蛎、贻贝、扇贝、魁蚶等)规模养殖;刺参、蟹类、螺类反季节暂养。